在咨询中,有个妈妈问我:找你咨询的家长,是不是都是急性子?
说实话,从来没有这样总结过,经她这一提醒,我回忆了一下,保守估计,有80%都是急性子,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严谨的统计数字。
看看这位家长发来的日志:
他首先写的是数学,我洗衣服,他说要和我比赛,过程中,感觉他不是那么充分利用时间,经常愣着,抠鼻子,我也没理他,过一会儿又能低头写。我想的是,以前都是我见到他玩,就催,这样锻炼不出来他的主动意识,索性我就不理他,确实也很耽误时间。我手里的衣服洗完一件就念叨一句“我离成功不远了”。他就说“别以为我会输”,速度上也会加紧。最后他赢了。
以前,只要孩子一走神,家长就想立刻改变孩子的状态,于是,就忍不住干涉,如果孩子不听,就特别容易发脾气,一个很小的事情,最后弄得硝烟弥漫。
面对孩子,尽量做到不急躁,在具体的咨询细节中,我们常常讨论到这个话题。但是,作为妈妈,很难一下子做到真正的不急躁,多数情况下,都是尽量压抑或者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或者,不让自己爆发得那样彻底,不让自己发作得那样歇斯底里,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这位妈妈,经过了很长时间,终于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当看到孩子的小动作,并没有急躁,也不急于干涉,而是等一等,过了一会儿,孩子身上出现了她期待的行为:又能低头写。
耐心等待——这个道理容易理解,但很难做到。特别是对于性格急躁的家长,就变得更加困难。
性格急躁的人,喜欢雷厉风行、干脆利落,更急于看到结果。而孩子被他自己的感觉所左右,并不懂得附和大人的节奏。大人在自己预设的时段内,没有看到积极的行为,焦虑便开始升级,在焦虑的推动下,便试图立刻扭转孩子的表现,这往往是冲突的开始,从本质上说,这是对孩子的控制。
事实上,如果我们肯从容地等一等,极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怎样削减自己的焦虑呢,不妨换个角度——“愣着、抠鼻子”,我们可以把这个行为定义为磨磨蹭蹭,也可以把它定义为“战胜自己的必经阶段”。通常,孩子在疲惫、烦躁、畏难的时刻,更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么,我们能否允许孩子停下来休整?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在积蓄力量,继续并不容易的旅程,心中便不那么急躁了吧?说不定还有一丝感动呢!这不正是“等花朵盛开,看苗木长大”的情怀吗?
从这个角度说,慢性子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容易等来孩子战胜自我的时刻。如果你是个急性子,不妨把平时的忍耐程度,扩大个两三倍,多等一会儿,极有可能等来另外的一片风景。如果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他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再介入也不迟。
总结一下,便是——信任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付出足够的等待,等孩子的主动性自然浮现,这更像“无为而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