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副厅长程德民(左四)到新野警务室调研工作
社区民警走访群众
□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杨峰/文图
核心提示
2010年6月,新野县公安局局长卢志远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来信:“卢局长,我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向你反映一些现象……快速反应机制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它不是万能的模式。警务室工作模式应该在公安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现在我们的一些基层单位坐等出警,等着老百姓来报案,忽视民警天职、弱化警民关系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读罢这位群众的来信,卢志远凝视着窗外……
他深知基层派出所的民警辛苦,却为啥老百姓仍不满意?带着诸多疑问,他和局党委成员找派出所民警座谈、找警务室民警座谈、找群众座谈,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公安管理体制虽不时修修补补却依然按原有的轨道高成本、低效益地艰难运行。老百姓身边的一线警力却越来越少,警务活动越来越难,警民关系越来越远。要解决上述难题,必须把农村(社区)警务室做专、做强、做实,只有农村(社区)警务室加强,农村和社区基础工作才能稳定,公安工作才能发展,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政策激励 激发潜力
警务室建设让公安工作焕发活力
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新野县公安局开拓思路,着眼于“变”,取法于“活”,在体制的“根”上动手术,在管理的“点”上做文章,最终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基层警务工作从此破茧而出,破冰远航。
通过多年来的摸索实践,2010年,新野县公安局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创出特色、促进工作”的改革总体思路,以“做专、做实”警务室为突破口,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根本目标,以全省警务机制改革创新为契机,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为载体,全面加强农村(社区)警务室工作。
科学决策要落实到实处,必须有良好的机制作保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南阳市公安局局长李国周在全市警务机制改革创新会议上多次强调警务室工作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风雨。为了保证“做专、做实”警务室工作,新野县公安局党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统一选址、统一名称、统一外观标识、统一内部设置”,从社会治安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警务室建设全面作出规划,对12个不合理的警务室进行搬迁改建,并根据需要新建7个警务室。二是落实领导联系派出所制度。三是多方筹资40余万元,为所有警务室统一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照相机、录音笔等日常装备“三件套”,所有警务室全部达到“六有四统一”标准。四是改革用人制度,为充实警务室警力,精简29名机关民警下沉警务室,全局警务室民警总数达到74人,其中社区警务室达到“一室两警”,农村警务室保证“一室一警”,并选拔出一级警务室警长22名,二级警务室警长36名,分别享受正、副股级待遇,连续3年优秀的,可优先解决副科级。提高基层干警职级待遇。对警务室民警按照城区200元、农村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五是每年该局拿出一定比例的表彰指标,对警务室民警进行表彰,评选“十佳警务室民警”,隆重表彰奖励。
“在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中,重点是要建立完善‘一警为主,多警联动’工作机制。由警务室民警独立作战向多警种合成作战转变,使公安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惠及群众。”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对警务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新野地域特点,新野县公安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警务室民警担负的“十项任务”、绩效考评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新野县公安局汉华派出所在县城区建立两个防控区,作为城区防控网。同时又在城乡接合部、省道周边以蔡庄、团结、湍口警务室为依托,建立3个村级防控区。在重点要害部位及案件多发路段划分重点防控点26个,形成了街道、村、组三级防控网络,实现优势互补,无缝对接,壮大了治安防控区的巡逻力量,使治安防控力量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爱民实践 化解矛盾
特色警务室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为确保警务室工作创出特色,做专做实,新野县公安局广泛征求意见,广大民警和民警家属、村组干部、群众积极建言,本着有效缓解基层警力不足,离退休老民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警嫂细心、耐心,易亲近、好沟通的特点,5个“夫妻警务室”、9个“夕阳红警务室”被推上了新野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舞台……
领导往基层走,警力往基层放,装备往基层拿,工作往基层抓,使广大民警看到了希望,干劲也更大了。
新野县委书记金浩在调研农村基层组织、社会平安建设时,看到老百姓、村组干部和民警就像一家人一样毫无拘束地拉家常,由衷地赞叹道:“警务室的民警能把村组干部这根散乱的麻绳再拧到一起,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竖起大拇指,能让一个散乱差的村如今变得整齐、漂亮、安全、文明、富裕,功不可没!”
2010年12月22日,毛丽到丈夫李胜先所在的全省一级农村警务室蔡庄警务室,当起了一名协警员。新野县公安局从解决民警家属下岗实际困难,解除民警后顾之忧的角度,申请县委、县政府从下岗警嫂中招录一批协警员,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工资补助,到警务室协助工作。此前,毛丽是一家企业的下岗职工,她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协警员后,逢人就说自己沾了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光:既找到了工作,又能与丈夫团聚。
半年来,李胜先和毛丽夫妻两人利用假期休息日跑遍辖区收集人员信息2000余份、照片1000余张,将626户居民的个人资料、住宿位置等情况整理编成了具有“一键通”的电脑程序,同时调解纠纷20多次,上门送证56份,破获各类案件17起,摸排刑事案件线索2条,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通过夫妻俩的努力,蔡庄警务室所辖蔡庄、樊楼两村被评为全县“平安建设示范村”。
在“夕阳红”警务室这支队伍里,退休老干警发挥老经验、新做法,增辉警务室,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余热温暖社区的每个角落,63岁的刘均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刘,他投身到孟营警务室时,正值“阳光2011”严打整治行动如火如荼,警务室的工作每天都处于高强度、满负荷状态,对此他丝毫没有怨言,他总说“没事,请大家放心”。
3月7日9时许,警务室女民警王晶带领老刘清查辖区内公共场所,当检查至孟营村边的顺达宾馆时,接到指挥中心群呼:法院家属院一辆白色踏板豪爵牌摩托车刚刚被盗,犯罪嫌疑人正驾驶被盗车辆沿汉城路向东逃窜,要求沿路民警就近设卡拦截。
老刘迅速在顺达宾馆门前拦下两辆货车设置路障。3分钟后,一年轻男子骑着一辆白色摩托车从西呼啸而来,看到民警后,该男子丢下摩托车向南边麦田逃窜,追击民警在老刘的帮助下追上该男子,成功将其扑倒控制。
武经建是一名从警30余年的老民警,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2010年12月,他主动放弃城区的舒适生活,拉上老伴儿陈新荣来到溧河铺镇王坡村,建起了“夫妻警务室”。他们还积极开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在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指导和照顾。
深入社区 扎根基层
掌握主动权让群众获实惠
“做专、做实”警务室,让新野县公安局尝到了甜头——掌握了公安工作的主动权,群众得到了实惠,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农村(社区)警务室工作的加强,特别是警力下沉,促进了警务室民警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创造性地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同时,严格落实了各项管理防范措施,整治治安乱点,确保了辖区稳定,乡镇、街道派出所保一方平安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农村开展警务室建设中受益最大的是歪子镇棉花庄村。十多年前,棉花庄村是有名的“瘫痪村”,村里由于宗族派系斗争,连续多年村支部书记无法产生,各项工作基本停止运转。偷鸡摸狗、打架斗殴、不孝敬老人、不爱护孩子等各种现象,让村里人走到哪里都抬不起头。村里的小伙子说媳妇、姑娘说婆家,别的村一听是棉花庄村的基本都绕着走。每逢下雨天,村外道路泥泞,村内污水横流,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自歪子派出所棉花庄警务室成立以来,警务室民警张少辉积极将走访、摸排的情况向派出所、县局汇报,立即引起了公安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局长卢志远、政委李亚存认为对这类治安混乱村必须进行帮扶整改。该局以棉花庄警务室为基础,加派警力,一方面帮助该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提高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对村霸宗族势力予以严厉打击,并帮助该村建立“治安协会”加大防范力度。这些措施迅速遏制了该村的混乱局面,村里治安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甜。“警务室给俺们带来了平安,带来了致富门路,他们是我们最亲、最敬重的人。警务室就建在家门口,真正成了我们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了!”村民王大妈笑呵呵地说道。如今的棉花庄村不但道路畅通,文化茶馆、敬老院、图书室样样俱全,过去的“瘫痪村”变成了平安建设先进村、省级文明新村。在棉花庄村的示范带动下,在全县警务室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新野县有10个软弱涣散村支部明显转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警务室工作一定要发挥它的作用,稳定社会基层基础,让百姓看到我们公安民警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实实在在的结果,警务室工作怎么做?做得怎么样?要由老百姓来验证,新野警务室创新工作就是对河南公安精神的最好诠释!” 日前,省公安厅副厅长程德民在实地“检验”新野警务室工作开展情况时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