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萌/制图
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我国的工作重点在哪里?让我们来速读《政府工作报告》。
医疗改革
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性难题
报告摘要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
解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 蔡江南
医生是所有医疗资源中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稀缺的资源,医生就业机制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医生就会继续成为医患关系问题的发泄口,一系列的医疗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对于医生制度的改革如果不做基本的核心改革,中国医改就很难达到原本设定的目标。
绩效工资
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
报告摘要
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
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毛寿龙
如果单纯地在事业单位中推行绩效工资,未必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推行绩效工资,首先应该推行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
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为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社保
养老金并轨已有时间表
报告摘要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解读: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褚福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胡晓义
咱们的社会保障分为基本和补充。补充主要基于单位、企业的经营状况志愿参加,体现效益。企业年金是选择性的,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制度。关于养老金并轨的时间表问题,胡晓义说,“总理其实已给出了时间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所以我体会是给出时间表了。”
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报告摘要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解读: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文章
这一届政府在市场的管理上比较清晰,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就让给市场。实际上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就是为了激活市场,这表现了这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即尊重市场,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限制政府的权力。
环境污染
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报告摘要
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
解读:环境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 王灿发
要解决环保问题,首先要激发地方政府的原动力,并要发挥公众的作用。让公众去监督、参与,首先要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要建立民事公益诉讼,还要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如果环保部门或地方政府不履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去起诉它。
法制建设
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报告摘要
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解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青
关于公车改革使用“启动”一词,这含金量很大。现在不搞车改,“三公”经费就没法下降。公车改革后,需要按级别向一个单位发放补贴,由“管车”转向“管人”,这对财政压力比较大,但财政部门要站在更宏观的、为全社会节约的角度去看待公车改革。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就近化解社会矛盾。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形成良好社会秩序。
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
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 (据新华社电、《法制晚报》)
(更多解读,请继续阅读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