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深度影响
上一版  下一版  
 
王清:我不是间谍 只想知道纳税人的钱政府都花哪了
2009年8月3日 星期查看旧版(2007年11月18号以前)

王清:我不是间谍 只想知道纳税人的钱政府都花哪了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南阳一市民向全市181个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最关心‘三公’消费”

  行政复议、打官司、投诉,啥招都用上了,7个月后才算拿到最后一个回复

  他认为回复没实质内容,不过仍打算为追求信息公开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商报记者  王向前  文/图

  【新闻背景】

  紫色T恤,紧身牛仔裤,白色运动休闲鞋。戴着一副眼镜坐在记者眼前的王清,内向羞涩,看上去也不像一个动辄起诉有关部门的“刺头”青年,更像一个还没走出高校大门的学生。但是在他身上,实实在在发生着许多令地方“头疼”的事情,家里保存的起诉发票有厚厚一沓。

  而最近他的一件大举动是,他向南阳市上至市政府下至一个区的蔬菜办公室共181个行政部门,提交7项政府信息公开书面申请。面对各部门的迥异态度,他又或通过行政复议或走司法途径,最终在7月初拿到了最后一份回复。

  但拿到所有回复的王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各部门对他申请公开的事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无依据公开”,可以说没有一份是完整回复。

  近日,他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

  对话人物

  王清,男,1982年生人,现为南阳市一公司计算机技术人员,自2003年起,开始介入公益诉讼,常为某一件侵害公民权利之事,四处奔波。

  对话动机

  王清的信息公开申请规模之大、数量之巨,在河南史无前例,全国也可称得上第一个。而他要各部门公开的最主要一项内容——“三公”消费: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各部门回答更是“顾左右而言他”。

  对此,评论者认为,“三公”消费公示,是成本最小的反腐措施之一。各政府部门对“三公”消费信息公示的回避心态,官民双方在这个问题反复对峙,恰恰将中国改革此时该从何入手这一问题的答案,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王清为什么要一次性向南阳市区所有行政部门提交申请,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信息公开申请过程?昨日,商报记者和他进行了对话。

  1

  向181个政府部门申请信息公开

  记者:看上去你是喜欢安静的人,为什么要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

  王清:这话说起来长了,与我的经历有关。几年前我遇到过麻烦,其实这麻烦也是其他消费者可能遇到的,但我不服气,就通过司法寻求公道。后来我生活中一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想打官司。

  记者:打过多少?

  王清:多啦。我曾在一年多时间内,接连打了一二十个官司,有通信、消费霸王条款方面的,还有社会上一些看不惯的事等,涉及面很广,都与大家利益有关。

  记者:这么多官司,你有精力去处理?

  王清:我认识一些也经常为公益事业打官司的人,相互支持。虽然我们成绩不大,但被起诉单位多少会有些收敛,政府部门也会下发一些规范文件,就乐意继续做。

  记者:怎么又瞄准了政府信息公开?

  王清:政府信息公开的新闻我早在2007年就注意到,但让我最终行动的是去年六七月份的一件事。我上下班路旁有一个地产公司施工,整天密闭作业,很神秘的样子。我到售楼部问房子有土地证没有,工作人员说有,可我不能看。我就怀疑了,楼盘不会有问题吧?到国土、规划等部门了解,他们居然不答复我。我就起诉政府部门,法院判决他们给我答复。拿到答复后,我发现楼盘果然有问题,没有办土地证就开工了。

  记者:于是,你一下子向南阳市上至市政府下至一个区的蔬菜办公室,共181个行政部门递交了信息公开申请。

  王清:这件事过后我就想,唉,向政府部门了解个信息这么难。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可政府部门要是什么事情都瞒着老百姓,大家该知道的不让知道,社会怎么和谐?那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刚实施,我就决定在这方面做些事情。

  我查找了南阳市市直和宛城、卧龙两个区的所有政府部门,共181个,一个不漏。我想法很单纯,就是要做就要做全面些。

  2

  最关心政府部门“三公”消费问题

  记者:你从哪里获得单位信息的?

  王清:通过资料查找啊。为搜集单位地址,我整整忙了两个星期。单位找全后,我把申请书一封一封挂号寄出,又费了整整两天时间。

  记者:申请公开的都是些什么信息?

  王清:共性问题是“三公”(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消费,公开2007年、2008年,对各项财政专项资金、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情况,以及职务消费、公款报销、公务接待、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车辆费、固定资产购置费,购买小汽车费用、公款出国等具体信息。“三公”消费也是我最在意的一项内容。

  记者:此前已有人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过类似信息公开,但失败了,你知道吗?

  王清:我知道,但我是纳税人,有权知道政府部门把我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所以想,不管别人怎样,我还是要进行。按照我的理解,他们不应该拒绝我。

  3

  信寄出后有些单位怀疑我是间谍

  记者:申请书寄出后有反应吗?

  王清:反应超出我想象。申请书是在2008年12月30日全部寄出,到1月4日,就不正常了。一些收到申请书的单位问我是不是间谍,把我当成了间谍,认为我在收集情报。家门口也突然出现一些陌生人,晃来晃去,打听我的情况。我告诉邻居,再有人打听,让他直接去我家。还有把我当成要账的,什么反应都有。

  记者:你怎么应对?

  王清:意识到危险,我立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给新华社联系,请求帮助,另外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信,向他们陈述我为什么这样做,告诉他们我受到的压力。

  我也安慰自己,我做的不是坏事,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如果连我做这样的事都容不下,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记者:有效果吗?

  王清:信寄出不久,市政府的一个人给我联系,说:“领导已经知道了,理解你的行为,不用担心。”我内心才镇静些。这之后,也没有人到家门口再转悠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直接向各单位递交申请书?这样或许可以直面陈述,减少误会。

  王清:我尝试过亲自送申请书,但被骂了出来。到第一个单位后我说我是来申请信息公开的,接待领导说:“球信息公开,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公开。”认为我在无理取闹,把我赶出来。

  4

  没有实质内容的回复让我很不爽

  记者:在规定期限内,有单位回复你吗?

  王清:根据规定,从收到申请书当天算起,15天内被申请单位就要给出答复,在这个期限内有18个单位给我回复。不过,他们回复我的内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全都是无效的,没一份完整回复我申请公开的信息,特别是涉及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方面,不是避重就轻,就是“没有公开依据”,没有实质回复内容,让我很不爽。

  记者:能否举个例子?

  王清:比如南阳市工商局宛城分局,对我的“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信息申请,答复说这属于内部管理事务类信息,没有列入政务公开范畴,暂时不能公开。他们给我的回复书连单位公章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办?

  王清:我只能认,自我安慰一番。其实这些单位已算不错了,在法定期限内好歹回复了。可气的是更多单位在期限内没有任何回音。

  记者:这些单位你也自我安慰解脱?

  王清:我可不会再妥协。当时我就想,既然行动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得进一步行动。如果单位对申请无动于衷,可以行政复议、打官司和投诉。我开始采取这些手段,投诉的投诉,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

  记者:结果如何?

  王清:结果还不理想。一些单位又在规定期限内给了我回复,但有些单位还是对行政复议决定书置之不理,不回复我,我又开始打官司,对二三十个单位进行了起诉。

  记者:这次都有回音了吧?

  王清:经过这一折腾,才最终都有了回音,不管答复内容怎么样,都给了我一个结果。我拿到最后一个回复是在7月初。

  5

    我不是钻牛角尖,是在推动社会进步

  记者:通过和这么多单位打交道,你有什么感触?

  王清:申请中我发现,越是级别低的单位,申请信息公开越难,到了市直单位,事情就好办了,能从观念上接受我的行为。

  记者:这件事你付出了多大代价?

  王清:很大。半年收入没有了。这些事都是我下班后进行的,下班比上班还累,经常熬夜到凌晨3点。行政复议或起诉,我还要搜集证据写材料,累得够戗。家人也提心吊胆,不支持。

  记者:有人认为你太钻牛角尖了。

  王清:我不是在钻牛角尖,我的问题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并且也达到了。通过个人力量,南阳政府部门意识到,一些信息不能再对老百姓瞒着了。前两天有朋友向一政府部门申请公开一个信息,很容易就实现。

  记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一年,你觉得它在现实中作用大吗?

  王清:作用大是大,不过也有漏洞,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有点“无能为力”,拿被申请单位没办法。比如一些政府部门倾向于以国家秘密为由不公开有关信息。起诉到法院后,由于保密法的效力等级高于条例,法院也没有办法。

  记者:你觉得怎么完善?

  王清:我觉得应该再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来细化,现在条例的规定太模糊。还有就是赶快修改保密法。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清:打算继续为追求信息公开努力,争取让政府部门公开更多的东西。不过通过这件事,看到自己还有点不成熟,太幼稚。我会总结自己的经验,在申请时会更稳重。

全国数字报联盟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市场报
健康时报
京华时报
国际金融报
江南时报
中国经济周刊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京郊日报
北京晨报
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商报
竞报
首都建设报
中国交通报
北京现代商报
健康报
中国质量报
中国电子报
华夏时报
中国体育报
篮球报
中国足球报
体育新报
经济日报
中国工商报
中国教育报
山西日报
山西晚报
山西农民报
三晋都市报
山西经济报
山西法制报
山西市场导报

大河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040031

未经大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