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小剑见习记者李振阳通讯员米洁马晓宇
近日,记者在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高庙山村小黄庄村民组见到了李克胜。年逾七十的李克胜和妻子张娜倮一起生活。张娜倮是云南人,腿脚不便,只能做些轻便的农活。老两口育有一女又远嫁外地。以前,李克胜除了埋头种地,没有其他致富的门路,日子紧紧巴巴没有盼头,他打趣着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李困难”,并用粉笔在自己家大门上写了下来。
几年前,初次面对扶贫工作队员的时候,李克胜夫妇都报以冷淡甚至不信任的态度,觉得所谓的帮扶工作就是“一阵风”,走走过场搞一下形式就结束了。面对其一家的不解与质疑,高庙山村扶贫责任组和帮扶责任人拿出了“干货”:安全饮用水免费安装入户,解决了以往吃水难题;住房外墙立面粉刷、房顶加盖彩钢瓦、更换门窗,保障了住房安全问题;配套了桌椅、衣柜、橱柜,改善了生活环境;为张娜倮办理低保、残疾证、慢性病卡,减轻了就医负担。
同时,李克胜还享受到信育园企业带贫产业分红、2+N产业分红、自主发展产业奖补等政策。帮扶单位还帮助李克胜介绍了矿山看场、企业零工等工作,让他在农闲时也能增加点收入。除物质上的帮助,大家也从精神上给予他开导和鼓励,和他谈心,给他讲身边的致富典型的故事。
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李克胜慢慢转变了观念,他说:“我觉得现在致富有些信心了,我要加油干!”
一次入户走访,正赶上李克胜夫妇推着满满一架子车粮食要去镇上卖。雨后初晴,慢上坡加上道路泥泞,车子侧翻在出门不远的路边。帮扶责任人、平桥区应急管理局郑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单位,他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随后,该局党组和驻村工作队研究后决定,多方募集资金为李克胜修一条“生产路”。2019年10月4日是道路完工的日子,李克胜用一根树枝将这个难忘的日子写在了路边。一串清晰的数字随着水泥的凝固,也深深地烙在了李克胜的心里。李克胜激动地说:“路修好了,我心满意足了。以后干活拉粮都不愁了。明年,我还要多种点地,多卖点钱。”
高庙山村11月份人居环境评比活动开始了,镇村干部一行再次来到李克胜家“检查卫生”。大家惊喜地发现,大门上的“李困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工整整的“李脱贫”。看见有人来,正在清扫院子的李克胜放下扫帚迎了出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政策好,我的生活也变好了。我年纪大了,又没有技术,‘三保障’把啥都解决了,我不困难了。2018年底我也脱贫了,我现在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