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产于春秋;器物长131厘米,宽约68厘米,高约28厘米,重90多公斤;1978年出土于淅川县;现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禁,是古代贵族放在庙堂之上,用来宴飨宾客或祭祀天地、祖先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条几,它最早出现在西周,消失于战国。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云纹铜禁呈长方形,构思奇特。禁的四周装饰有透雕的多层“云纹”,“云纹”下面由数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组成错综复杂而又玲珑剔透的花纹,内层铜梗粗而直以作骨干,中层铜梗稍细,由上而下向两侧伸出后上弯,外层铜梗最细,呈相互独立的卷草状。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但以内层粗铜梗起主要支撑禁身作用。禁面中间留一长方形平整光亮的素面。禁身的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4条,左右各两条,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十分壮观。禁的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两长边各3只,四角及两短边各1只,蹲于禁下为足,撑托着器身。这种错落有致的设计、奇巧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使整件器物霸气十足,产生了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铜禁采用了先进的失蜡熔模铸造工艺。失蜡法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三大铸造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蜡的可熔性,铸造结构复杂、并且不易分形的部件的铸造方法。云纹铜禁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河南省有两件国宝名列其中,一件为莲鹤方壶,另一件便是这件绝世珍宝——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 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