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丽的创新创业之地——郑州高新区 |
![]() |
现代化贴片生产线上忙碌的技术工人 |
![]() |
郑州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
![]() |
众创空间 |
![]() |
创业苗圃 |
![]() |
联东U谷-郑州高新国际企业港项目 |
□本报记者徐建勋何可 本报通讯员王德敏赵翔羽
日前,从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郑州高新区被评为2016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这是郑州高新区继去年荣获“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之后,再次获得这一殊荣。接踵而至的荣誉,让很多人的目光汇聚高新区,也让更多的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全省“十强”,名不虚传!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书贤说,近年来,郑州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以建设千亿科技城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打造“北斗云谷”为抓手,持续强化创新资源集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环境,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发展势头强劲 已成“区域自主创新领头雁”
回眸2016,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郑州高新区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全数飘红,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全年完成GDP243亿元,增长8.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域外资金119亿元。
郑州高新区发展呈现出一股快速前进的良好势头,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在全国1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最新综合排名第12名,科技创新能力排名第7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7名,孵化培育能力排名第2名,实现历史性突破。
今年年初,郑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拿出一亿多元,重奖为高新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高成长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上市和挂牌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这种力度,可谓空前。这些奖励政策,让企业切实感受到高新区对创新、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精英选择扎根高新区,与高新区共发展共繁荣。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这孕育生机和活力的季节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郑州高新区凝聚着发展的正能量。
2
做大引强 打造“鲜明的主导产业”
在郑州高新区企业总部基地107号楼的楼顶,两根不锈钢柱状卫星接收天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通过这个天线,大华高科北斗定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可以向社会各界提供北斗导航民用分理服务。
“这是我省首个、全国第12个获得国家级资质的平台系统。”大华高科负责人施全杰说,如今公司基于“北斗”开展的业务蓬勃发展。
大华高科的成功,是郑州高新区依托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在北斗导航方面的技术优势,集聚一批北斗产业骨干企业,全力打造“北斗云谷”国家级品牌的一个缩影。
结合自身实际,经过专家论证,高新区确立了战略性产业——“北斗导航与遥感”、支柱型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和“智能装备制造”、驱动型产业——“科技服务业”的“121”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书贤说,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格局,营造产业集聚、人才荟萃、创新创业的环境,着力强化主导产业特色打造和规模提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的打造,依托信息工程大学和中铁隧道、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北斗产业和地铁产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威科姆、天迈、辉煌科技、思维等北斗和轨道交通产业的优势企业,谋划了“北斗云谷”和“中国地铁产业集群”两大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北斗产业基地和千亿级地铁产业集群。
围绕主导产业规模的提升,持续强化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引进了亿达科技、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河南移动数据中心、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等一批超过50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入驻。目前,全区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05家,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1家,全区营业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2月21日,高新区集中开工的31个项目,总投资约335亿元,主要涵盖北斗产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这些项目的开工,将对提升高新区主导产业规模和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为高新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四力”型项目,积极开展大招商活动,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引进了郑州天安数码城项目、亿达科技、郑州大数据应用产业园、联东U谷产业综合体、郑州八戒中国创意园区项目、DHL华中智慧物流综合产业园项目等一批超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入驻。通过定期召开观摩讲评会及现场协调会,集中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全力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再创佳绩,示范区获批后,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0个,新增投资超100亿元,项目开工率、立项审批、联审联批和投资额等任务均超额完成。
今年年初,高新区制定了提升、提速、提优高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四个十工程”(铸优、提升、民生、保障),谋划了省市重点项目34个,投资规模首次突破40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
持续强化一区多园战略,已形成了电子电器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园区;新谋划的亿达软件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九大园区即将开工建设;通过中部软件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发展,已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和80%以上的动漫企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
持续强化中小企业培育。通过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独角兽计划和上市企业助推计划等重点培育工程,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创新性骨干企业,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3家。
目前,在郑州高新区,以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威科姆公司为代表的北斗导航产业、以新开普公司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以日立信公司为代表的智能电网产业等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持续强化上市(挂牌)工作优势。高新区将培育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扶持、推进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助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几何式增长。目前已助推12家公司上市,约占全省的1/10;67家企业新三板挂牌,约占全省的1/5。
高新产业及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明显,示范区获批以来,新增众创空间22家,占全市的55%、全省的30%;新注册企业5252家,同比增长69.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9%,提升12.7个百分点,同时新增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3家。
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牛瑞华说,高新区能够持续保持旺盛发展态势,得益于强大的聚集效益,在这里,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奏鸣曲。
3
创新驱动 构筑“创新创业核心圈”
焊花四溅,一个智能焊接机器人伸出“经脉”裸露的“机械手”,按照特定的程序和轨迹,正在灵巧地进行着工艺焊接。
这是记者在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应用研究所实验室里看到的一幕。
“我们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搭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成果,孵化一批科技型产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研究院负责人乔先生说,5年建设期内,要建成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建成一个技术转移中心;建成电子信息技术等5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如今,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设立三维沉浸式多媒体技术研究所、第四代工业研究所、智慧物联网术研究所、软件新技术研究所、工程塑料研究所、清洁化工技术与高性能炭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学品与功能材料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研究所依托郑州大学优势学科,结合高新区区位和产业优势,实现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孵化创新型企业。目前,已遴选14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团队入驻。
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区内集聚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部属研究院、35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556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以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4所知名高校。
整洁的工作台,舒适的咖啡厅,开放的路演大厅……4月11日,走进位于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7号楼的众创空间——金源孵化器,到处可以看到有着创新创业金点子的年轻人们在这里挥洒热情、迸发智慧,实现梦想。
相对于“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内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已是一片成熟的“创业乐土”。臻朗科技即孵化于此。“现在省内的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北上广的差距很大,这为我们的创业提供了机遇。”公司运营总监王力说。
“这里可以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环境和创业辅导、政策咨询、融资担保、商务代理等服务。”科技园企业发展部部长孟丽说,更多的“臻朗科技”正沿着“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轨迹嬗变,2016年,仅大学生创业园就有30多个团队破壳而出。
“众创空间拥有资讯平台、培训平台、项目平台、资金平台、孵化平台等五大平台优势,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服务。”4月12日上午,UFO众创空间首席执行官李扬说,“这里已成为创新创业综合体的试点,主要发展移动互联网孵化器、网络游戏、物联网、节能环保等产业。”
高新区着力构建完善的产业孵化体系。按照“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链条孵化模式,引进和建设了33家众创空间、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4个国家级综合孵化器和高新企业加速器、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园区,全区孵化面积达650万平方米,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全链条的服务,孵化培育了汉威电子、光力科技、威科姆等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巨大的公司。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发挥影响力的灵魂。经过不懈努力,郑州高新区相继获批全国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全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通过大力鼓励、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正在高新区得以突破——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出11项领先行业的新技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安浩云,其团队已成功研发出6个抗肿瘤、抗病毒一类创新药物,拥有46项发明专利;郑州华晶金刚石的大型金刚石压机居世界先进水平;郑州机械研究所解决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全超导热核聚变装置、“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核潜艇等重大工程中的焊接技术难题;郑州安图生物开发的“肿瘤及激素等酶促鲁米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郑州联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打破国外垄断,研发出适用于中国市场的商用无线超宽带定位产品……
在这里,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正马不停蹄地行进在创新路上。围绕“创新”二字,高新区着力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郑州高新区出台了集大众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挂牌上市、产业扶持、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企业服务等全方位支持的政策体系。
着力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生态环境。全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构建了完善的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和动漫创意公共服务平台、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出台了《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科技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
不遗余力营造“创新创业温室”
4月10日,在众创空间—金源孵化器的15层,22岁的任鹏和他的团队成员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更好地拓展校内兼职平台——“找事儿网”。
作为一名青年“创客”,任鹏说,他们自己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将注册公司的全部手续办理完成。回想起来,他们感叹道,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出台及实施,为他们这些创业者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在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浪潮之中,抢抓机遇,以改革破除束缚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则是高新区的发力点。
臻朗科技公司运营总监王力说,因为这里有着独特而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才、资金、市场和政策都是“强磁场”。目前,郑州高新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2万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超过20家。
在高新区,每个新落地项目都配有一名派驻的协调员,从项目的前期运作到建设办证,再到生产经营,企业在哪个环节遇到问题,协调员都会及时处理。“没有政府的支持,光有热情还不够。创业的年轻人需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支持。”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主任刘华说。通过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发挥人才的资源优势,可以把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同时完善场地及配套的软硬件措施,待条件成熟以后,引导股权“众筹”等金融创新模式支持创业创新。
如今,优质高效的服务已成为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又一张名片。高新区把相关审批项目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构建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实行首办负责制,企业只要到一个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就会帮助企业办理完所有窗口的相关手续。各个部门还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优惠和扶持政策。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推动自主创新,政府就应该拿出一种“店小二”精神,打造好平台,让人才吃好喝好,心情舒畅,有使不完的劲儿去搞创新。
从服务体系上看,郑州高新区支撑能力强,服务体系完善。由银行、保险等组成的现代金融服务业,由通信、网络、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以及由教育、培训、会议、现代物流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一应俱全。
目前在郑州高新区挂牌公司服务协会会员近150家,涵盖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证券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机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上市挂牌前、挂牌后的相关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
在汉威电子董事长任红军眼里,“创业至今,我已经在郑州高新区扎根18年,这里最适合中小高新企业发展!因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最小的,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科技产业集聚,并吸引了大批的资本环绕。”
5
筑巢引凤 建设“一流的人才高地”
2011年,郑州高新区迎来了一位“大咖”级牛人:蒙特利尔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毕业,并拥有十余年海外通信工程及网络领域研究、工作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定位系统、阵列天线信号处理以及无线信道的检测与估算等。曾参与爱立信第一套4G手机平台系统的仿真和设计工作,参加过多个国际3GPP会议移动手机通讯标准的制定。这个人,就是李冀。
在郑州高新区创新创业6年,李冀带领他的创业团队,研发出U-LOC室内厘米级实时定位系统,这种室内无线超宽带精确定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智慧医疗、智能巡检、安防监控、智慧城市等领域。
作为国家第一批“万人计划”人选、河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海归博士、郑州联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冀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但他仅考察了一次便决定把公司注册在高新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为何选择在郑州高新区创业?李冀告诉记者,他是被高新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优惠的创业政策深深吸引,“第一时间就决定来此创业,没有丝毫犹豫”。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对标国家创新型城市测评体系,郑州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人才总量偏少,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企业急需的创新型研发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短缺,往往让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相比北上广这些城市,郑州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企业技术研发压力重重。”郑州市人才部门负责人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正因如此,创造土壤与环境,对于创新要素在郑州高新区的聚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好了脉,就知道如何对症下药。“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关键是创新人才。”高新区人才办负责人说。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需要培养大批各种层次的创新人才。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新创业,郑州高新区使出“浑身解数”,奏响引才的“大合唱”;鼓励吸引驻郑大专院校的科技领军人才、毕业生以及全国高端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研发团队到郑州创新创业,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能量和创新活力;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在子女入学、家属安置、支撑服务、居住条件、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创新人才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创新优势来自一流人才。高新区提出实施“人才队伍引智工程”,将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与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在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郑州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工作站”,拓宽引才渠道,延伸引才触角。建立人才引进推荐奖励制度,对于为高新区培养和引进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单位、中介机构等,按培养和引进人数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创新人才培育方式,组织高层次人才赴国内一流高校开展培训,对高层次人才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给予一定补贴;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实用人才。
优化环境吸引人才。郑州高新区营造招才引智新氛围,以人为本,从工作、生活多方面服务人才,为人才创造宽松和谐、心无旁骛的创业环境。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为此,管委会建立了人才激励制度,对创新人才携带或实施的重大项目予以资助,同时还设立高新区创新人才奖励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着眼于把更多资源聚集到“人”的身上,高新区设立人才专项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纳入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人才创办的企业,提供150万—200万元的区级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在办公场所方面:根据人才和创业项目情况,免费提供6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对当年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分别按1∶2、1∶1的比例配套奖励;对实现境内外上市成功的企业,管委会给予上市企业200万元奖励。
目前已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明贤博士、吴豫生博士分批落实创业扶持资金200万元,为河南省“百人计划”专家李冀博士分批落实创业扶持资金150万元,三年免费提供600平方米的生产研发场地。
一系列行之有效举措的实施,使得郑州高新区正在成为海内外人才的集聚之区、创业之区和幸福之区。截至目前,全区各类科技人才5万余人,驻区院士12人,市级以上创新团队和创新杰出人才均129个,区内万人拥有本科(含)学历以上人数3000人,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占比10%,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万人计划”专家19人,河南省“百人计划”17人,全省仅有的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均在高新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
6
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产业发展助推器”
创新的持续推进,得力于机制的保驾护航与助力。
去年年底,规模达2.5亿元的北斗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在郑州高新区成立。如今,这只基金开始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力。
北斗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是高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起设立的首只子基金,主要投向郑州高新区内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和云计算及信息应用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园区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等,形成北斗产业链在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打造北斗产业集群。
高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是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市场化方式成立运作的政策性基金,采取母子基金架构(1+N)。首期基金规模为16亿元,其中母基金初始规模2亿元,采取分期发起设立方式,成立各类子基金。基金重点投向高新区三大核心产业。
北斗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组建实施,是郑州高新区自2016年4月5日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意见及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是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促进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发展,助力打造高新区“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这一国家级品牌。
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通过这类基金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让这类企业更多地享受基金的支持,同时也促使产业发展更健康,为经济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郑州市金融办负责人说。
融资难,是困扰创新创业的大问题。为此,郑州高新区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加速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进程。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引起强烈震动:探索设立“技术创新投资基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3年引进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创投基金、“科技贷”、“科技保”、众筹平台、融资租赁等科技金融企业50家以上。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郑州高新区设立5亿元自主创新投资基金,对各类创新载体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对新落户园区的各类创投机构、科技银行,前3年每年按办公用房租金的50%进行补贴;对各类创投机构投资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按投资额度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2016年郑州高新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86.64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总数达到67家,占全省近1/5,位列全国高新区前列。
通过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制度,郑州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搭建好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据了解,郑州正在配套完善总规模上百亿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要素配套政策扶持“两金一扶”体系,重点支持处在“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在好玩科技创始人陈奕君看来,“来高新区创业,从最初的办公用房、启动资金的落实,到培训、各项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我们感觉郑州对创业者的支持不是局部或阶段性行为,更像是全局性、体系性举措。”
“具体来说,就是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先导资金等政策性资金高效运作,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有机结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类似的尝试将会更多。
据测算,这些引导基金可直接带动民间投入,可扶持更多的创新型企业,间接带动银行贷款、机构投资等各类资金流向创新企业。
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个数百亿元体量的资金“蓄水池”里,将会掀起更多创新的浪潮。
此外,市政府还提出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企业股权投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科技贷款担保及利息补贴、科技保险费用补贴等。
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先行先试”。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单位与发明人约定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归属,支持职务发明人受让单位拟放弃的知识产权。扩大研发团队(个人)成果收益权,科技成果转化后按70%及以上比例奖励贡献人员及其团队。
为鼓励吸引驻郑大专院校的科技领军人才、毕业生以及全国高端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研发团队到郑州创新创业,郑州准备以创新创业投资补助、贷款担保风险补助、贷款利息补助等方式对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进行支持。
“通过这类基金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让这类企业更多地享受基金的支持,同时也促使产业发展更健康,为经济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市财政相关负责人说。
“今天是‘苗圃’里的小苗,明天可能就是支撑郑州发展的‘大树’。创业的年轻人需要扶助才能茁壮成长。”赵书贤表示,创新创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下一步,高新区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营造更具活力和动力的生态系统,努力使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的乐园。
7
产城融合强化“完善的配套保障”
4月11日,雨后的天气有些许湿冷,郑州高新区枫杨街办事处大谢村的安置小区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陈旧的柳编行李箱、手摇式粗布纺织机、古朴的八仙桌、锈迹斑斑的瓦刀……一件件老物件儿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大谢村的历史文化展览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在这间展示面积500余平方米的屋子里,承载着大谢村丰厚的文化、记载着村庄的历史变迁。
记者了解到,大谢村安置社区共12栋、2951套、35.4万平方米安置房,网络、有线电视、暖气、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全部连接入户。漫步在社区,干净的道路两旁新修剪的树枝显得格外挺拔,小区内妇幼活动中心、办事大厅、文化活动中心、超市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优美的环境和齐全的生活配套设置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村民郭新科位于19楼的家中,记者看到他的新房里空调、彩电、电脑等家电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整个装修可以和城市住宅相媲美。“俺祖祖辈辈都在农村住,想不到今天我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真是太高兴了。”郭新科一边削着苹果一边朴实地微笑着。
“大谢村安置社区于2012年7月拆迁,2170名征迁群众在一年前全部回迁,实现了和谐‘城改’,零上访。”枫杨街道办副主任方鼎说。“大谢村安置社区在建设之初,我们和开发商联手聘请专家对社区整体房屋建设的风格、样式、布局等进行了高规格的规划,后期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大谢村的巨变是郑州高新区推进“全域城市化”的缩影。近年来,郑州高新区枫杨街办事处突出“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群众回迁安置,引导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促进居民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该办事处不断完善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提高新型社区综合服务水平,让社区群众生活得更顺心、更舒心。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昔日污水横流、漫天尘土的小村庄,如今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整齐干净楼房所取代,广大征迁群众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并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明显提升了整体形象。据介绍,郑州高新区已基本完成全区全部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约3600万平方米的拆迁,正全面加快安置房建设和村庄股份制改造,实现全域城市化。
高新区以大手笔规划为抓手,构建产城互动格局。
技术工程师赵速是“老高新人”,当他驱车由北三环高架进入郑州高新区,总是感慨地说,和过去相比,如今的高新区更像一座“高新城”:远处的天际线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道路越来越密集,绿地越来越多……
从郑州高新区科技园办公室西望,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升龙又一城小区的建筑群。“从住处到办公室,走路用不了十分钟。非常方便,创业成本比上海至少低7成。”创业者段胜强感到很满意,周边配套设施很完善,衣食住行都十分方便。
高新区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通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功能、构建15分钟生活圈,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集聚、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生活环境。“从科学大道,到西四环,这片99平方公里的热土,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赵速感叹地说。
如今,郑州高新区已实现全域城市化,已完成辖区内城乡规划全覆盖,正在进行宜居宜业环境建设,积极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目标,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工作,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近70亿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生态水系、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备;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中小学教育资源全省领先,拥有外国语中学、郑州中学等一批全省知名中小学。目前正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全力加快推进村庄改造,改善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目前围绕全域城市化目标,完成了全区全部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约3600万平方米的拆迁,正全面加快安置房建设和村庄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完善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的城市化。
着力加快智慧高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建设了覆盖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无线网络;依托区内企业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构建了智能水务、智能热力等智慧城市便民服务平台,正在谋划建设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平安城市、智慧市政、智慧社区”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管控平台,力争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郑州高新区决策层明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明天还须耕耘。为此,他们已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谋划就绪。
2017年是高新区“示范区建设攻坚年”。今年新年伊始,党工委、管委会一班人就提前谋划,及早动手,为全年发展定下科学发展的基调:高新区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揽,以改革创新和开放为动力,以“北斗云谷”建设为抓手,紧扣“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四项重点工作,围绕“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高新区城市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产业发展竞争力、开放创新引擎驱动力、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赵书贤说,他们将积极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主导产业发展、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为全市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全力做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乘势而上演绎精彩,蓄势待发再铸辉煌。在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嘹亮号角声中,郑州高新区正以崭新的雄姿,扶摇直上,展翅翱翔……
河南日报郑州分社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