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影报道
|
![]() |
河南日报省直单位征订进度情况通报
|
![]() |
何满潮:从河南山村走出的院士
|
![]() |
王晓东:从美国院士到中科院外籍院士
|
![]() |
张培震:低调敬业的海归院士
|
![]() |
赵素萍出席并讲话
|
![]() |
120亿元重新打造嵩县“白云山”
|
![]() |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一次主任会议
|
![]() |
民盟河南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举行
|
![]() |
全省检察机关举行“检察开放日”活动
|
摄影报道 | |
河南日报省直单位征订进度情况通报 | |
何满潮:从河南山村走出的院士 | |
王晓东:从美国院士到中科院外籍院士 | |
张培震:低调敬业的海归院士 | |
赵素萍出席并讲话 | |
120亿元重新打造嵩县“白云山” | |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一次主任会议 | |
民盟河南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举行 | |
全省检察机关举行“检察开放日”活动 | |
河南:以真整实改提升群众满意度 |
□本报记者屈芳
再过几天,何满潮就要回河南了,为在三门峡农村老家的母亲过80岁大寿。
何满潮的家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店镇南家洼村。他从这个山村一路走来,考大学、读研、读博、读博士后,36岁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12月19日,57岁的何满潮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技术科学部9名新当选院士之一。
谈感受:院士是荣誉也是责任
“在我看来,院士这个头衔是荣誉也是责任,是压力也是动力。”电话那头,何满潮的声音始终平和。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属于团队。”他说,自己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乡父老的支持,离不开学校给予的良好科研环境,也离不开他
的勇于探索、能打“硬仗”的团队。何满潮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为矿山开发保驾护航”。
“未来50年内,煤炭仍将占据我国支柱能源的地位,而煤炭资源开采的趋势是越来越深,其中深部高压、高温、渗流等问题让安全开采更加严峻。”何满潮说,他期望他和他的团队能为未来的矿山安全开采尽更大的力量。
谈工作:河南人的品性激励我前行
何满潮告诉记者,50岁之前,他每年的大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的矿山,经常下到1000米深的井下,进行现场科研与实验。
河南是能源大省,何满潮的科研经常和家乡紧密相连。郑州、鹤壁、焦作、义马、灵宝……何满潮随口就能说出这些地方矿区的名字,多年来,他曾不止一次为这些矿区做过项目和技术咨询。
十几年前,家乡灵宝的某处金矿因山体滑坡即将被迫停采,1000多名工人面临失业,当地领导焦急地找到他。后来,他研究出了一个新的采矿方法,不仅不影响日常开采,还能把要滑的坡“采”稳定了。如今,这个矿仍在安全生产,再也没有形成新滑坡。
这样的难题,何满潮攻破了一个又一个。他说,自己身上有典型的河南农民的性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正是这些河南人的品性伴随着他爬坡过坎,激励着他一路前行。
谈亲情:最难忘家乡野菜的味道
何满潮对亲人和家乡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是地道的农民孩子,家里兄弟姐妹6个,他排行老二。那时家里穷,全家人倾一家之力供 何满潮,男,1956年5月生于“读书苗子”何满潮上学,至今除河南灵宝,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
一个妹妹在灵宝市教书外,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在农村务农。
虽然远在北京,但何满潮的根在河南,心也始终为亲情牵系。“别看我人在千里之外,家乡的事、村里的事,我都知道个大概。”何满潮笑着说。
为尽孝心,他将父母接到北京同住。2008年父亲离世后,老母执意要回到村里去。从那之后,
每年何满潮都要回来几趟看望家人,几乎每个春节都在家乡度过。
离不开的除了亲情,还有难忘的家乡味道。何满潮说他最爱吃家乡的野菜,还有红薯面条,这些都是他在京城吃不到的“美味”。
“想吃了就回来。”何满潮说,每次走进生他养他的村子都十分亲切,而家乡那暖暖的亲情,在他心中永远不曾改变。③5
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长,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490270)首席科学家和国家973计划项目(2006CB202200)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