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Ⅰ04版:新征程 更出彩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强科普工作 引导青少年追“科技星”
建议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
建议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马珺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王新昌

    我国现阶段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持续上升,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案。

    马珺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察,确保各项政策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或委托心理学专家以及实践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评估、督导,考察学校在机构设置、专项经费、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辅导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实效,倾听一线心理健康工作者声音。

    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加强精神疾病药物研发

    尽快将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研发立足本土的传统中医、中成药物,降低药物副作用,有效降低治疗费用。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入学健康体检,健全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筛查与回访约谈

    应将抑郁症筛查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新生入学体检项目,实现心理疾病早发现、早识别与早干预。学校应借助多种专业工具和手段,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对于测评结果中出现心理状况预警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及时进行心理回访,建立“特殊个案”心理档案,进行后续跟踪评估,健全筛查预警机制,真正做到预防在先。

    加强政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拓展“社区-家庭-学校联合”心理服务体系模式

    政府应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政府支持之下,探索将“家校合作”模式扩展为“社区-家庭-学校联合”的模式,帮助学校在无法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的时候,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社区-家庭-学校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精准地监测并帮扶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

    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可以将家校联合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列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校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的学生比较难做到转介或者干预。应当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采取自上而下的合作。

    建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专业服务与行业监管

    建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及省市级下属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开展专业的心理行业资质认证与监管指导。

    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队伍

    尽快出台新的国家从业资质认证和从业规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加强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优化精神卫生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培养和壮大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积极争取学术团体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构建以专家协会为支撑,专业人士为骨干,志愿服务团队为补充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大众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从上到下合成网状式的人才培养结构。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河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040031

未经大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