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众议 上一版  下一版  
永续利用是古宅保护最佳思路
大河微评
保留邵氏多元形象是最纯粹的缅怀
无标题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众议
   第A04版:今日关注
   第A05版:今日关注
   第A06版:今日关注
   第A07版:今日关注
   第A08版:重点
   第A09版:民生
   第A10版:热点
   第A11版:社会
   第A12版:热线
   第A13版:综合
   第A14版:聚焦
   第A15版:综合
   第A16版:聚焦
   第A17版:综合
   第A18版:聚焦
   第A19版:彩票
   第A20版:证券
   第A21版:广场
   第A22版:分类信息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聚焦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品鉴
   第A27版:表情
   第A28版:厚重河南
   第A29版:实录
   第A30版:读书 盘点
   第A31版:读书 盘点
   第A32版:读书 盘点
   第B01版:大河楼市
   第B02版:大城崛起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大城崛起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大城崛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异地置业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大城崛起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大城崛起
   第B13版:大城崛起
   第B14版:大城崛起
   第B15版:大城崛起
   第B16版:大城崛起
   第B17版:大城崛起
   第B18版:市场
   第B19版:综合
   第B20版:慢病
   第B21版:慢病
   第B22版:育儿
   第B23版:速览
   第B24版:天天健康
   第C01版:绿城新闻
   第C02版:市情
   第C03版:社会
   第C04版:互动
   第C05版:生活
   第C06版:综合
   第C07版:广告
   第C08版:广告
   第AL01版:洛阳新闻
   第AL02版:时评
   第AL03版:要闻
   第AL04版:广告
   第AL05版:邵逸夫洛阳印迹
   第AL06版:邵逸夫洛阳印迹
   第AL07版:关注
   第AL08版:现场
   第AL09版:城事
   第AL10版:城事
   第AL11版:城事
   第AL12版:热线
   第AL13版:调查
   第AL14版:聚焦
   第AL15版:金盾
   第AL16版:服务
   第AL17版:洛阳车市
   第AL18版:车讯
   第AL19版:洛阳教育
   第AL20版:小记者
   第AL21版:小记者
   第AL22版:小记者
   第AL23版:车友会
   第AL24版:爱车

永续利用是古宅保护最佳思路

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有没有既能为城市规划增色、还能丰富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并为古宅主人创收的好办法?当然有,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这座古宅得到充分和永续的利用。    (详细报道见今日本报A10版)

  □本报评论员 岳建国

  

  已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原新郑市庙后安村清代古宅被征迁一事,经本报连续报道后,目前有关方面正组织专家论证,尚未有果。但让不少文物保护人士纳闷的是,该处清代古宅建筑工艺精美,附属文化厚重,已明显超越了郑州市内的一些区级甚至市级文保单位,但却一直未被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小小的清代古宅面临拆迁命运时引发这么多人长时间的强烈关注,令人始料不及。安村清代古宅这种老房子郑州已经很少了,为何不能拆掉,只要看看成都市的“宽窄巷”就明白了,外省游客为何必去这个地方?就因为那里保留了许多老房子,如果没有这些老房子,成都市的整体价值就会缩水,因为由它带来的整体效应,是毫无特色的五十幢高层建筑都换不来的。

  那么,目前有没有一个让城市规划与古宅保护不发生冲突、“顾此得彼”的好办法,达到既能保护、管理好这座古宅,又能让政府少出钱;既能为城市规划增色、还能丰富市民的休闲和文化生活、增加古宅主人经济收入?当然有,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这座古宅得到充分和永续的利用。

  比如,新郑市可以出钱把属于私产的古宅租来,作为居委会或其他文化娱乐机构的办公或活动场所。这不是天方夜谭。日本京都上京区就把古宅“町家”作为“老年活动中心”和博物馆;澳大利亚在城市规划时新设了一个叫“汉密尔顿小屋”的公园,把一片老房子圈在中间,既保护了古宅,又成为公园古色古香的一景;在伦敦市中心也有一座花园,其中一个景点就是一座一战时被德国飞机轰炸过的老教堂。

  比如,新郑市可以鼓励、引导、帮助古宅的主人,把古宅变成可以创收的商业房产。这也不是异想天开。在悉尼市中心的岩石区,一些老房子被作为“游客集散地”,就是旅馆,比如把建于1884年的苏珊娜房舍恢复到当时的样子和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比如日本京都上京区就把古宅“町家”作为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作坊,作为古董店、和服店、日本料理外卖店或者画廊等商店,有的“町家”还出租给那些喜欢这种房屋的人长期居住。

  只要把这些古宅利用起来,就有人有资金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为了打造人文气息或吸引游客,他们会充分利用古宅的历史背景进行装修和渲染,其结果是让古宅真正发挥了它的文化传承作用,比闲置起来要好得多。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首先需要有配套的法律进行监督和引导,要制订有利于保护地方“文脉”的新的官员考核机制,让他们自己能感觉到不拆除古宅比拆除古宅对自己的升迁更有利。只有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才能被落实:“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全国数字报联盟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市场报
健康时报
京华时报
国际金融报
江南时报
中国经济周刊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京郊日报
北京晨报
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商报
竞报
首都建设报
中国交通报
北京现代商报
健康报
中国质量报
中国电子报
华夏时报
中国体育报
篮球报
中国足球报
体育新报
经济日报
中国工商报
中国教育报
山西日报
山西晚报
山西农民报
三晋都市报
山西经济报
山西法制报
山西市场导报

大河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040031

未经大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