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既能为城市规划增色、还能丰富市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并为古宅主人创收的好办法?当然有,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这座古宅得到充分和永续的利用。 (详细报道见今日本报A10版)
□本报评论员 岳建国
已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原新郑市庙后安村清代古宅被征迁一事,经本报连续报道后,目前有关方面正组织专家论证,尚未有果。但让不少文物保护人士纳闷的是,该处清代古宅建筑工艺精美,附属文化厚重,已明显超越了郑州市内的一些区级甚至市级文保单位,但却一直未被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小小的清代古宅面临拆迁命运时引发这么多人长时间的强烈关注,令人始料不及。安村清代古宅这种老房子郑州已经很少了,为何不能拆掉,只要看看成都市的“宽窄巷”就明白了,外省游客为何必去这个地方?就因为那里保留了许多老房子,如果没有这些老房子,成都市的整体价值就会缩水,因为由它带来的整体效应,是毫无特色的五十幢高层建筑都换不来的。
那么,目前有没有一个让城市规划与古宅保护不发生冲突、“顾此得彼”的好办法,达到既能保护、管理好这座古宅,又能让政府少出钱;既能为城市规划增色、还能丰富市民的休闲和文化生活、增加古宅主人经济收入?当然有,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这座古宅得到充分和永续的利用。
比如,新郑市可以出钱把属于私产的古宅租来,作为居委会或其他文化娱乐机构的办公或活动场所。这不是天方夜谭。日本京都上京区就把古宅“町家”作为“老年活动中心”和博物馆;澳大利亚在城市规划时新设了一个叫“汉密尔顿小屋”的公园,把一片老房子圈在中间,既保护了古宅,又成为公园古色古香的一景;在伦敦市中心也有一座花园,其中一个景点就是一座一战时被德国飞机轰炸过的老教堂。
比如,新郑市可以鼓励、引导、帮助古宅的主人,把古宅变成可以创收的商业房产。这也不是异想天开。在悉尼市中心的岩石区,一些老房子被作为“游客集散地”,就是旅馆,比如把建于1884年的苏珊娜房舍恢复到当时的样子和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比如日本京都上京区就把古宅“町家”作为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作坊,作为古董店、和服店、日本料理外卖店或者画廊等商店,有的“町家”还出租给那些喜欢这种房屋的人长期居住。
只要把这些古宅利用起来,就有人有资金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为了打造人文气息或吸引游客,他们会充分利用古宅的历史背景进行装修和渲染,其结果是让古宅真正发挥了它的文化传承作用,比闲置起来要好得多。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首先需要有配套的法律进行监督和引导,要制订有利于保护地方“文脉”的新的官员考核机制,让他们自己能感觉到不拆除古宅比拆除古宅对自己的升迁更有利。只有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才能被落实:“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